近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会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命名2022年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通知》,广州建筑属下科研院集团子公司——广州市市政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孙晓立创新工作室”以突出的创新业绩、扎实的人才培养、显著的社会效益脱颖而出,被命名为“2022年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让乐动(中国)走近这支优秀的创新团队,看看广建人了不起的硬核科研实践。
硬核团队
孙晓立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7月,由来自岩土、结构和检测等学科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硕博士共16人组成,密切围绕工程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对推动土木工程行业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孙晓立创新工作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4项获得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0项通过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其中达到国际领先3项、国际先进17项、国内领先10项;先后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3项、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及广东省市政协会科学技术奖等30余项;获知识产权授权79项,主参编地方及团体标准8部。
▲工作室领衔人孙晓立(左2)
作为孙晓立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孙晓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岩土与道路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曾获“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首届广东省优秀公路工程师”“广东省土木建筑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优秀总工程师”等荣誉称号,2019年被评为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后备人才。
硬核成果
孙晓立创新工作室聚焦建设工程检测行业痛点,将智能感知、深度学习等新技术与传统检测技术相结合,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智能检测、预制管桩智能焊接、装配式综合管廊应力监测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孙晓立创新工作室突破现有套筒灌浆质量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电学测试原理的装配式结构套筒灌浆饱满度检测技术,发明了国内首台套筒灌浆饱满度电学法检测设备,具有检测结果及时准确、现场操作高效的技术优势,且检测成本仅为同类技术所需成本的十分之一,能实现套筒灌浆快速、全数检测以及桥梁节点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
▲基于电学原理的装配式建筑套筒灌浆饱满度检测技术在广州东晓南路至广州南站连接线南段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针对预制管桩接缝焊接的高质量要求,孙晓立创新工作室发明了适用于全装配式桥梁预制桩基的智能焊接机器人,还开发了双焊接机器人同步焊接和焊缝智能识别技术。智能焊接机器人对现场施工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1米直径管桩采用双焊接机器人同步焊接,较人工焊接效率提升一倍,显著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并有效确保了焊接质量。
▲智能焊接机器人成功应用于深汕西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
针对在役桥梁桩基承载性能检测方法缺失的工程现状,孙晓立创新工作室研发了评价既有桥梁桩基完整性的综合检测技术,并发明了成套检测设备和分析软件,解决了在役桥梁桩基病害快速普查和承载能力评估的技术难题。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并被编入我国行业标准和广东省地方标准。
▲在役桥梁桩基安全技术状况评估的关键技术研究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针对常规的振动测试法运用于工程索结构体系检测中结果存在偏差、振弦式监测传感器难以安装的问题,孙晓立创新工作室研发了基于智能感知的超薄无线智能力传感器与监测系统。该传感器最薄处仅5.6毫米,是传统振弦式传感器尺寸的十分之一,自带的MCU智能电路可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并且具有高内阻、低功耗的优势,可用于多种场景的应力监测。相关技术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基于智能感知的超薄无线智能力传感器安装在深中通道
硬核引领
自成立以来,孙晓立创新工作室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均取得扎实成效,被广州市总工会命名为“广州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科研团队获“广州市青年文明号”称号。
孙晓立创新工作室累计培养高级工程师6人、博士后5人,指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汕头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高校的12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为培养岩土与路桥隧工程人才作出了贡献。孙晓立创新工作室还协助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成功举办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基桩、市政道路、结构实体检测等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学员超过800人次,为工程检测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孙晓立创新工作室开发的多项技术,在洛溪大桥扩建项目、深中通道、白云沙亭岗新社区、南大干线、天河智慧城地下综合管廊、深汕西高速改扩建等几十项重大项目得到推广应用,累计完成产值超2400万元,节省基础检测与施工费用超3400万元。
来源│科研院集团 林晓萍
编发│集团党群工作部 卢重佑 龙锟
发布│集团办公室 张晓莹